近日,第十一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京召开,恰逢项目实施十周年及项目调整运行模式后的第一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方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东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徐晓飞等200+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家、校院领导、老师、产业代表齐聚现场,共同交流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数字化战略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及平台建设成果。腾讯公司荣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合作企业”

 
 

“优秀合作企业”颁奖

      为了展示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和典型做法,本次对接会还公布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十周年项目典型案例。腾讯的入选项目聚焦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将强化学习及自动驾驶平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全面地搭建起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紧密融合的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模式创新。

-武汉大学 梁超-

 
 
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对引领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目前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实验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腾讯与武汉大学整合企业资源和高校教育优势,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该项目基于腾讯开悟平台在算法、算力、实验场景方面的优势开展AI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搭建了一整套高性能的实践平台,集成先进的硬件和软件工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行业前沿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涵盖不同领域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层进式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强化学习的原理和应用,提升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与国内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确保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此次合作有效实现了企业与高校资源的互补,不仅提高了教学品质,还培育了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 AI 专业人才,也为后续深化AI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师资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AI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模式参考和实践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王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智能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面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人员不足、质量不足的背景下。腾讯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开展了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应用实践的合作与探索,希望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过硬的高质量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人才。
项目以“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课程为切入点,将腾讯TAD Sim软件与智能车辆工程专业课程结合,开展“课程改革+项目实践”的人才培养探索。针对性的搭建了自动驾驶职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课程和仿真实践平台,并开发了系列典型案例。其中理论教学采用课前导学、课中探学、课后拓学的教学模式,利用无人驾驶车辆慕课、讨论题、原文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实践设计了“以学为中心-问题导向-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深入探索-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动态反馈”的创新教学模式,利用TAD Sim软件进行传感器模型学习和验证经典感知算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此次校企深度合作,体系化地构建了一套涵盖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和四个年级的“1234”校企协同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开创了校企携手培养自动驾驶行业创新人才的新局面,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智能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和推广效果。
 
 
      腾讯公司是最早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之一。多年来,不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围绕人工智能、基础软件、数字经济、 数字文创、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累计与160多所高校开展了400余项建设项目,与高校协同输出了一批高质量、示范性、普惠性的教学成果。